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建材行业怎么蓄水排污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建材行业怎么蓄水排污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防水卷材上下层搭接长度:
屋面防水: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:满粘法为80mm,空铺、点粘、条粘法为100mm。
地下卷材防水:两幅卷材短边和长边的搭接宽度均不应小于100mm。
施工工艺不同,所用材料不同,搭接长度是不同的。
GB50208-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:4.3.5 两幅卷材短边和长边的搭接宽度均不应小于100mm。
GB50207-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:4.3.7 铺贴卷材采用搭接法时,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缝应错开。各种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表4.3.7的要求。
扩展资料:
卷材防水层是指用防水卷材做防水层。防水卷材主要是用于建筑墙体、屋面、以及隧道、公路、垃圾填埋场等处,起到抵御外界雨水、地下水渗漏的一种可卷曲成卷状的柔性建材产品,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,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,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主控项目
1、 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及配套材料,必须符合设计要求。检验方法:检查出厂合格证、质量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样复验报告。
现在每到夏天降雨多的时候,总会有一些地方会淹。那古代在没有如此先进的排水系统的时候,他们是如何防汛的呢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俗话说,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。古代的城墙,除了军事作用外,对于防洪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。另外就是护城河,万一汾河决堤,护城河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“缓洪池”,可以接纳部分洪水,使水流减速,并引导洪水流向汾河下游。
此外,古代太原人还圈“海子”,清末,太原城内有大小海子四处,这海子起着“海绵”的作用,雨季吸水、蓄水,需要时释放并加以利用。
也制订过许多防洪法规,如《河防令》和洪水预警的“水报法”等,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。当然也建造了一些镇水兽、河神庙等建筑物。
高筑墙。俗话说,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。”这里的“土”指的就是“土城”,也就是城墙。明朝朱三皇子受封来到太原后,把城墙加高到三丈五,周长延伸到二十四里,城墙外面用青砖包砌,并且设有分洪泄口。城门也成了八座,而且城门外侧又建了瓮城(护门小城),避免了城门直接暴露在洪水的冲击之中。建筑工艺的提高以及砖的使用,大大加强了太原城墙抵御洪水的持久力。今天的太原老城里还留有两座明城墙的遗迹,以及以城门命名的街道,如旱西门、水西门等,据记载,旱西门、水西门原名阜成门和振武门,是城西面的两座城门,因为阜成门高于振武门,如遇汾河暴涨,涌入阜成门的洪水流向振武门,振武门负责洪水出城,所以阜成门被叫做“旱西门”,而振武门被叫做“水西门”。可见太原的城墙非同一般,能在城区内起到分洪泄流的作用呢。
深挖壕。古太原城的第一道防洪屏障其实是城墙之外的护城壕,俗话“护城河”。明代挖的城壕“池深三丈”(约9.6米),这在当时算是高标准的深度了;宽约30米,接近于同时期西安城城壕的宽度。汛前排低护城河水位,万一汾河决堤围城时,护城河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“缓洪池”,可以接纳部分洪水,使水流减速,减轻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,并引导洪水流向汾河下游。
固堤坝。北宋曾在汾河东岸太原段修筑了双重夯土堤坝。到明朝时,建筑材料发展很快,汾河筑坝已经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构件“预制墙体”,其材质以木椽为骨架,以黏土和稻草加碎石捣混浇筑而成,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;筑堤技艺也优于先前,还在坝上做了大量突起的“小壩头”直接对抗洪水。至今紧邻汾河东岸的城区还有几条以坝堰为来源的街道名称,如柳溪街、金刚里及金刚堰路等。据说,金刚堰就是由一段用大水缸倒立垒筑而成的汾河坝堰,故名金刚堰路。
圈“海子”。为预防暴雨狂泻造成城里内涝,宋初新建太原城时,就将西部的湿地圈入城内,形成了北高南低、西城墙墙根多为湿地的地貌。也正是这些湿地的圈入,为太原城内提供了雨水集中排放的蓄水地带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湿地逐渐积水成为池塘,太原人管它叫“海子”。
清末,太原城内有大小海子四处,即城南的圆海子(今文瀛湖)、长海子、城西南角的尚家海子(今南海子)和城西的饮马河,这海子还真起着“海绵”的作用,雨季吸水、蓄水,需要时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,看来千百年前的太原人就已经具有了顺应自然的“生态海绵城”理念。加之遍布太原城内的路沟、排水渠等,顺着自然地形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材行业怎么蓄水排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建材行业怎么蓄水排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